1《岩矿测试》2012年参加中国科协“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联合声明签名活动”
为加强科技道德规范、促进科研诚信,维护学术活动的严肃性和声誉,营造学术期刊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国科协于2012年4月10日在北京郑重发布《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关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联合声明》。《岩矿测试》和全国近千家科技期刊参加了此次签名活动。
《声明》指出,要弘扬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诚信意识,规范学术行为。对署名有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一稿多投、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论文,坚决拒绝刊登;加强编审者队伍建设,注重专家办刊,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发挥编委会和专家作用,严格学术质量审查规范,客观公正对待每篇稿件;明确署名责任权利,所有论文署名作者应对论文工作作出实质贡献,并对论文负责。《声明》要求全国科技期刊共同努力执行声明决议,强化科学道德建设,共同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也是科研人员得到同行认可、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本保证,是维护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岩矿测试》严格贯彻落实《声明》各项要求,尽社会责任之心,树期刊品牌之誉。
2《岩矿测试》对学术不端论文的处理依据和办法
本刊对学术不端稿件的界定依据最新国家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本刊将严肃处理,追究作者责任,净化学术环境。
(1)在稿件发表之前,本刊利用多种检索途径,联合同行学术期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稿件见刊。
(2)严厉追究作者的责任,列入本刊“黑名单”。并要求赔偿本刊的经济损失。
(3)通报作者单位的相关领导。
3 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1992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和国家医学研究院组成的22位科学家小组给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抄袭行为。即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被限定在“伪造、篡改、抄袭”(FFP,即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三者之中。
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7种表现形式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和助长浮躁之风。著名生命科学家邹承鲁认为,在我国学术不端行为还包括:伪造学历和工作经历;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等。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辞海》关于抄袭的解释:窃取别人的文章以为己作。关于剽窃的解释:抄袭,窃取他人的文字以为己作。通常,抄袭和剽窃为同义语。认为抄袭就是:使用他人作品的内容而“不注明来源”,即不承认该内容来源于他人的作品,而把他人作品的内容据为己有。可以看出,抄袭是一种复制行为,然而复制不都构成抄袭。如合法的转载不能认为是抄袭。
对于科技论文,认为有超过30%的内容相同,即构成抄袭。自我抄袭:在自己的文章中大量复制自己其他文章中的内容。
(2)一稿多投
表现形式:同一作者将统一篇论文投给两家或两家以上学术刊物同时发表或先后发表。
危害:一稿多投浪费出版资源、编辑与专家的宝贵时间,违反学术传统,侵害期刊社的专有出版权;损害期刊的声誉和读者的利益。
特点:内容大部分相同,局部不同,如行文次序调整;或文章名称略有不同,在不同媒介上重复发表。
(3)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
表现形式: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发表、一次性成果多次反复使用、同一成果被拆分成多篇文章发表、同一实验被分成多种角度阐发。
特点:作者相同;多篇文章主题完全相同;内容大部分重复(作者过度追求发表数量)。
(4)不当署名
表现形式:署名者未参加有关研究工作,却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在别人作品上署名,无端侵害他人成果,使应该署名者不能署名或署名靠后,或提高署名者的成果数量;无功者在作品中“搭便车”;原作者为了提高作品的评价或发表机会,擅自在作品上署上知名作者的姓名。
典型表现:导师在学生的成果上署名;领导在下属的成果上署名;集体成果的署名。
(5)伪造、篡改
表现形式:不以实际观察和试验中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据,伪造虚假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还有为了提高文章发表机会伪造论文获得国家重点基金资助。
伪造的特点:新研究成果中提供的资料、方法、数据、推理等方面不符合实际,无法通过重复实验再次取得,有些甚至连原始数据都被删除或丢弃,无法查证。
篡改:科研人员在取得实验数据后,按照期望值随意篡改或取舍数据,以符合自己的研究结论,有主观取舍数据和篡改原始数据等形式。